過了七、八年,才想起還有這個地方,那時候剛結束「嘎逼拾柒」的路邊攤咖啡吧,轉向「拾光響響」經營咖啡店,就將書寫留在臉書耕耘。歷經兩年結束那些拾光,又過了幾年又幾年,現在已經沒在咖啡業好久,但躺進這芬芳的泥坑,就像光著腳踩入田裡,細緻的觸感划著趾縫間,末梢神經響著各種知覺訊號,回味無窮,就怎也拔不出來。
習慣去觀察,也許就是太習慣了,每到陌生地,就會不自覺多看幾眼那小巷小弄,是否坐落著一幢也許負擔不起高價房租在大馬路邊、隱身住宅群裏別有洞天的氣氛小屋,從機器煙囪徐徐傳來烘焙的咖啡香(花生香氣);那背後,還或許是揹起一整個世代文青的小小夢想,自給自足,獨立,品味生活與愉快。
隱身大樓間的腳踏車、進駐醫院地下室、連結廟口文化與鄰近書店、門口放重機、三十年死撐下來、門庭若市的大批發、見證小鎮興衰的在地人、返鄉創業青年、以書與咖啡香會友、耕耘公共議題、連結藝術音樂、系統連結而熟識、咖啡重鎮的傳統。
光是「店」,這些年就不只體驗這些,總有好多故事,沒寫下來多可惜;算是心血來潮吧,讓這個地方持續更新,留下這些見識與生活記錄,不枉人生對咖啡的熱情。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