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剛開始接觸咖啡知識的時候,我就一直有在思考,到底怎麼樣才能找到各種昂貴咖啡器材的替代品,或者有沒有自己DIY的方法?這個挑戰很有趣,而且必須奠基在對器材與沖煮技術的基本瞭解,才能夠有所權衡,什麼可以犧牲、什麼應該在替代器材上被重現。
這件事在過去不只是為了省錢,有時候還期待能有比正規器材更好的東西可以利用;打個比方,細口壺(手沖壺)在一些品牌都有強調壺口是多少釐米,試圖競爭的是越細越值得買的價值市場,這件事情不一定是對的,手沖有時候也會需要粗重一點的水流,過細反而是個障礙,而且手沖還有穩定性跟握把的手感的要求,不是細就好。
我有一段時間就在想細口的裝置或替代物,包含自己做轉接嘴、用鉗子把口徑壓更扁,以及尋找各式各樣的壺,我有找到一個小型醬油壺口徑非常小,比市面上的細口壺都小得多,而且很便宜,五金行賣35元而已,它確實可以出很細的水,但缺點是容量小,而且穩定度不佳(水柱很容易飄移)。
我們也試圖想用化學器材自製虹吸壺,不過這件事研究了老半天沒有著落,但是我們卻成功開發了冰滴裝置,可以迅速且大量地製造冰滴咖啡,而且至少有三種以上的設計構想是可以實現的。找時間我再分享製作方法。
有時候我覺得,咖啡沖煮器材確實樣樣昂貴,一般人想喝一杯全豆咖啡,乾脆買台便宜的咖啡機就好(三百左右就有),手工的咖啡器材花錢又耗時(當然有例外,只是外行人可能不熟悉不知道)。為了推廣「再窮,也要喝全豆咖啡」,我想了三種手沖替代品,結果都沒成功,不過會繼續努力。
第一個是茶濾網,因為吃水淺,而且孔隙小,要挖挖洞才流得動。洞不能太大,不然咖啡粉顆粒都會一起被沖下去。手沖常見的就是濾杯跟法蘭絨,濾杯需要使用濾紙,而且杯壁有溝槽可以透氣,而法蘭絨的絨布整個都可透水,這是跟這個茶濾網重要的機能上不同之處。
咖啡粉,照理說,一般人不會有「量匙」或「電子秤」或「量杯」這種這麼刁鑽的東西,那麼假設你有一包咖啡豆或咖啡粉(不是即溶咖啡粉喔,而是把豆子磨碎的咖啡粉),你要怎麼決定要放多少粉、沖多少水下去呢?
告訴你一個簡單的方法:隨便找個湯匙,給它平匙量咖啡豆(或粉,最好是粉,比較準,湯匙吃水深一點也比較好),一匙咖啡豆(或粉)就加六匙水,這僅限於中深焙咖啡豆(比較輕,咖啡沖煮是算重量的),而中深焙的也最常見,基本上不太用擔心手邊的是淺焙咖啡(如果你知道它是淺焙,那你就把水加到八、九匙就好)。
如果你有電子秤,那就好辦,1g比12c.c.水是最常見的沖煮比例,也可以依照喜好更改,從1比5到1比20都行,自行嘗試。提一個小學生學過的豆知識,養樂多罐就是100c.c.。
那假設,你連豆子或粉都沒有,你想煮這種「再窮,也要喝全豆咖啡」的話,該怎麼辦?首先你要評估,你想喝便宜的豆子,或者貴一點的豆子,便宜的去全聯跟家樂福都有賣,甚至一些坊間的咖啡材料行也有,價格區間約一磅200多到300多(一磅約近500公克,也有半磅裝的價格約100多),你可以簡單換算一下:一天喝240c.c.的咖啡,就是用20克咖啡粉,一磅大概可以喝近一個月。貴一級的豆子,我建議可以買生態綠的咖啡豆(半磅約200到400之間,順帶一提嘎逼拾柒目前沒販賣生態綠咖啡豆,要購買請找網路賣場或者到誠品書店也有,去生態綠店面當然也行)。
很重要的一點是,咖啡豆新鮮與否是相當重要的,不管你在哪裡買咖啡,一定要確認烘焙日期是什麼時候,通常外面賣的咖啡豆保存期限都設定半年到一年不等,豆子其實放久了味道會漸漸流失,保存期限是「壞掉」的期限,而不是賞味期的期限,務必注意。
豆子離烘焙時間越近越好,而且你也要考慮自己沖煮咖啡的頻率,是否能在賞味期限之內把它煮光;理想上,要喝好喝的咖啡,在保存方式沒問題的情況下,烘焙後兩個月之內就該喝完(有些比較挑的,可能過幾週就不想喝);現實上,既然我們現在是在談「窮咖啡」,那就把保存做好,烘焙後三、四個月拿來喝是沒問題的;不管怎麼樣,最好都不要買超過半年以上的咖啡豆。
挑選咖啡豆,我可以給幾個經驗談。首先,若你是在咖啡材料店家(或咖啡店家)買他們進的咖啡豆或者他們自己烘焙的咖啡豆,請務必觀察客人流量,許多店家客人稀少,烘好的咖啡豆一直沒賣出去,就很可能放過久;再者,你挑選豆子的時候,一定要看看包裝上有沒有打印製造日期(製造日期可判斷為烘焙日期),沒打印的情況,而且店家客人稀少,就別買了,就算有打印也可能會換包裝,這就等你沖煮的時候再測試它新不新鮮。
再來是大賣場的咖啡豆,大賣場有賣的豆子我幾乎都喝過,現在最常見的三個牌子:西雅圖、伯朗、ucc。西雅圖是大包裝,三個牌子裡面品質尚可而且應該是最便宜的(每定量豆子的價格),但以深焙為主,豆子出油情況比較嚴重,因大包裝的關係不常喝建議別買;伯朗的豆子是最近才出的,種類很多,味道較另兩個牌子多元,但不知是不是填裝或保存方式問題,豆子的新鮮度不足;ucc豆子的味道是三個牌子最差的,雖然單價最低,但不建議購買。
接著是「磨豆」,基本上,大賣場除了頂好少數店家有自助的磨豆機可以用,都只能買豆子回家,而咖啡材料店(或咖啡店)都可以請店家幫忙磨好。就新鮮度保存的觀點來看,豆子還是在沖煮之前磨才是最好的,這件事在咖啡界是鐵則,沒有人會反對。但是你沒有磨豆機怎麼辦?磨豆機不管手搖還是電動的,少說也要五六百元,而且便宜的電動磨豆機磨出來的豆子又特別差(不一致、要多細多粗也難控制);我曾經試過買研磨缽來磨,根本自虐修行,不用試了。
若你考慮買磨豆機,便宜的電動跟便宜的手搖要選哪一個?就品質跟實用性來說,手搖大勝,因為手搖較均勻,還可以調整粗細(我目前沒看過不能條粗細的手搖),而電動磨豆機優點只有速度快跟不費力而已。手搖累了點,除非你常常喝或者喝大量或者超懶,再考慮電動的吧。
你沒有且不買磨豆機的情況下,只能請店家磨給你,這時候務必注意保存方法。磨成粉之後的咖啡粉跟空氣接觸面積大很快就會失去味道(新鮮度),包裝一定要密封好,取用的時候要迅速開關,然後最好可以使用像真空罐之類的東西(放陰暗處或用不透光的東西在外面包一層),若用袋子裝,一樣不透光的為佳,裡面的空氣在你不清楚到底是二氧化碳還是其他東西的情況下,通通擠掉最好。
剛烘焙好的豆子,一兩週內室溫儲藏即可,超過兩週可以移到冰箱冷藏,而磨成粉的豆子,最好都冷藏為佳。密封、不透光、不跟空氣接觸、低溫,四個要素掌握好,保存就沒問題了。
磨豆子的粗細要看你的沖煮方式,義式濃縮跟冰滴最細(磨到像粉筆灰那樣也沒問題),手沖的粗細看個人,不過中等比較正常,上面的照片就是中等的近拍,不管是一般的家用咖啡機(非濃縮)、手沖、虹吸壺,都可以使用這個粗度。
精彩的來了,手沖如果買不起細口壺,最便宜的方法就是用紙杯啦,一個紙杯盛裝煮出來的咖啡,另一個紙杯就拿來當手沖紙杯。記得你放了多少咖啡粉,然後用湯匙勺六倍的冷水到手沖紙杯裡,大概看一下高度,接著把水倒掉,再以熱水加進手沖紙杯到達同樣的高度(可以高一點,差不多就好,不用太講究),把水沖煮完就是剛好的水量,像上圖那樣捏一下手沖紙杯的杯緣,就可以準備開始沖煮了。
水溫在沖煮咖啡裡面是很講究的,但你可能沒買溫度計,光南跟食品材料行會有賣可以衝過一百度的傳統玻璃溫度計,光南好像三四十元就買得到,買回來之後記得先洗乾淨再用。手沖的溫度合適的範圍大概介於85到92之間,再低、再高也是有人用,主要的判斷方式是看使用的豆子是烘焙多少,深的就低溫一點、淺的就高溫一點,剛好跟茶葉沖煮的原理相反。一般家用的飲水機熱水出來約90多度,沒有溫度計的情況下你可以加一點點冷水降溫,大概一小小口的量就足夠,若是你用的是電熱水瓶,溫度會低一點,直接拿來沖即可。
手沖紙杯要注意熱水不要加太滿,最好加一半就好,不夠用再裝,這樣比較好拿也比較好避免被燙到。
開始沖下去,手沖原則上第一道水只要把咖啡粉都弄濕就好,接著等待二十秒到三十秒,這個過程稱為「悶蒸」,很重要的步驟,它會把咖啡「叫醒」;不管是第幾道水,水柱細流、由內而外繞圈(或者反過來),讓每個位置的咖啡粉每一次都被相同的水量打到,就是基本功(也有許多不一樣的方法跟理論,先不管)。
悶蒸的時候,新鮮的咖啡會腫脹起來,有時候剛烘好的豆子會腫得相當誇張,這是因為咖啡豆子裡的空氣被帶出所致,不新鮮的豆子就會死氣沉沉,甚至還會下凹。伯朗的咖啡豆就會那樣。
第二柱水下去,不管哪一柱水,儘量都別讓水柱碰到最外圍的咖啡粉,這是咖啡界的通說,理由有幾個:外圍有雜質啦、外圍的粉層比較淺啦,之類的,這些說法我覺得待考證,不過至少外觀上沒澆到邊邊會比較好看。大家煮咖啡都很注重外型的,漂亮、好喝、爽。氣氛先行。
柱水的方式就是,一道一道柱,只有第一道之後要停留二三十秒,之後的就看水都差不多下去底杯、就柱水,一柱一柱到預計沖煮的量為止。
結果這個器具完全不行,因為水流下的速度太慢,水泡咖啡太久除了太濃還有就是咖啡因會比較高。
我想到第二個方法。用紙杯底部戳洞當濾器,因為底部比較寬,應該可以分散咖啡粉的厚度,會比較流暢。
把戳好洞的紙杯剪一半掉,這樣比較好沖。
摺個小耳朵,就像掛耳包的感覺。
一樣用手沖紙杯柱水,柱水原則跟前述一樣。
因為水太重就掉下去,所以我用膠帶先黏住耳朵。
一開始水流很順利,不過後來卻又卡住了,原因是因為紙杯底部的洞因為破壞了防水塗層,熱水浸溼洞緣而爛化,洞的毛細都混在一起了。失敗。這也許可以用塑膠杯改善,不過塑膠杯的耐熱程度有待檢驗,手邊也沒有所以作罷。
第三組實驗是用這個濾網,五金行或大賣場茶具區應該找得到,約10塊錢。洞很多、四週圍到處都是洞,流起來一定超快,但洞也有點大,粉要磨粗一點不然會被沖下去。
手沖紙杯一下水,很快就流掉。果然如此,這樣子留不住水,必須用很細、很慢的水柱去澆淋才能好好萃取,手沖紙杯基本上做不到這種精緻的程序,這個做法出來的咖啡太淡,失敗。
也許可以多疊幾個濾網來留住水,不過那就失去便宜的本意,倒不如買個便宜的濾杯來用。
同樣的濾網,這次不用手沖,而是浸泡。這個做法要注意水量跟粉量,因為水必須泡到咖啡粉,所以不能太淺,必須做一杯量。(前面的例子大概都是做半杯而已,所以這裡要用兩倍的粉量跟水量,除非你把紙杯一樣剪一半掉。)
浸泡就是直接用飲水機的熱水沖下去,不需要細細沖、慢慢沖,直接加熱水到定量(要浸泡到所有咖啡粉),等待四分鐘,然後把濾網提起即可。
這個做法其實是法國壓的做法,法國壓也是一種便宜的咖啡沖煮器材,大概一、兩百就能買到,沖煮不需要什麼技巧,就是泡著之後過濾掉而已。
柱水浸泡時先用東西攪均熱水跟咖啡粉,這樣萃取比較均勻。
時間到拿起來。這種做法會泡比較久,咖啡因較高,需注意。另外,濾網的縫隙較大之故,會有一些咖啡渣渣沉澱,喝入口是沒問題,但口感會差一點。
其實大創賣的濾杯就已經是相當便宜的選擇,一個三十九元,不過要另外買濾紙(大創也有賣,一包一百張,也算是濾紙界最便宜的版本了)。大創現在有兩種濾杯可以選購,建議買另一種,因為另一種的形狀比較能沖均勻,上面照片這種從內側看是橢圓形底,沖煮起來要順著橢圓形來繞,不算好用。
搭配大創的濾杯濾紙,然後用紙杯手沖咖啡,是目前為止看起來比較省錢又能順利生產的做法。下一次我會示範一下濾杯的沖煮注意事項。
最後這個是便宜的電動磨豆機,現在被我們拿來碎珍珠糖。(DUST,2013/02/02)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