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PRESSO義式咖啡榨汁機



商業用義式咖啡機通常可以榨出相當厲害的義式濃縮咖啡(Espresso),其厚厚的克立馬(crema,即濃縮咖啡煮出來之後在咖啡表面的細緻咖啡脂泡沫)通常是一種機能上的重要指標。拿鐵、瑪奇朵咖啡這類以濃縮咖啡為基底的特調,商業用義式咖啡機總是壓倒性地勝過其他器具,即便是我們使用的Bialetti Brikka氣閥加壓式摩卡壺(是摩卡壺裡的高級品),比較起來一樣是不同層次的東西了。

不管摩卡壺也好、義式咖啡機也好,最基本的差異關鍵在於「萃取壓力」,比較便宜的家用義式咖啡機會用煮水帶來的「蒸汽壓」來提升萃取壓力,不過通常只能達2到5大氣壓(Bialetti Brikka即便比一般摩卡壺有更大的壓力,也不會超過這個數值),要再更高就必須使用幫浦加壓(達到9大氣壓為義式咖啡的理想壓力),那就會貴不少,動輒就是一兩萬元的咖啡機(商業用的則約十萬上下)。

以上小結,就是「沒錢」,而且在路邊攤的我們,幾乎沒條件使用義式咖啡機(瓦數太高,除非用大型的發電機才跑得動),現在我們在準備店面經營,商業用的義式咖啡機又回到我們的計劃裡頭,不管租也好、賺夠錢再買一台新的或二手的也好,總有一天會出現。在這之前,我們還是會用摩卡壺煮,不過我們又注意到PRESSO這個有趣的東西,它可以相當迅速地「壓」出濃縮咖啡,在我們檢討沖煮咖啡的速度太慢時,成為了一個關注的焦點。參考一下以下的影片:



它的基本原理跟「愛樂壓」(針筒注射式的濃縮咖啡器具,很多咖啡玩家有關注這個產品)很類似,不用插電、把熱水倒入之後用手推的壓力去萃取,我沒玩過愛樂壓不確定手感如何,不過就器材設計上來看,PRESSO應該好壓許多,最重要的是,PRESSO疑似可以榨出很多克立馬,愛樂壓反而因為要用濾紙的關係幾乎不會出現克立馬。你看看影片中的阿豆仔大叔壓出來的克立馬有多厚就知道(幾乎整杯都是),PRESSO根本就是傳說中的神器。



不用插電的義式咖啡工具其實還不少,主要的目的都是為了讓咖啡愛好者能外出旅行方便使用,而共通的缺點都是,熱水要自己另外準備。總之我們入手了PRESSO,主要目的是解決咖非生產速度過慢的問題,法蘭絨、虹吸壺先不說,拿鐵、瑪奇朵、摩卡咖啡這類耳熟能詳的特調咖啡總是顧客會點的大宗項目,摩卡壺水要上升需要煮熱的水蒸氣的壓力去推,就算一開始就放高溫熱水,速度也沒比冷水快多少,PRESSO這種手壓的咖啡工具看起來確實是目前的最佳解決方案。



包裝盒下方有設計者的圖像跟說明,這玩意得了一些獎。題外話,你會不會覺得很多商品只要掛了設計者的圖像跟名字,就會有一種高一級的錯覺呢?



新工具總是要過一、兩次熱水殺殺菌、消消毒,順便溫熱一下。



準備開始測試,馬上來用生態綠曼巴咖啡豆試煮一杯份濃縮,7克豆子可以煮30毫升濃縮咖啡,這是咖啡界的濃縮咖啡通常比例。順帶一提PRESSO可以煮一杯跟兩杯份,上方有刻度可以對。



先磨了小飛馬刻度1.5的咖啡粉(第二細度)。



PRESSO附的量匙也是設計成可以拿來填壓的工具,但稍嫌不夠深,一杯份的粉下去有一側壓不太到,必須一直換方向填壓,手邊也沒這個大小的填壓器。



邊邊很不好壓,量匙不夠深的情況下會有點歪斜,兩杯份則不會有這個問題。



先弄個90的水,不過最好可以到92或93度,水下器具之後會失溫,除非先把器具都加熱到90度。義式濃縮咖啡的理想萃取溫度約在88到92度之間。



先把PRESSO的手把就定位,然後加入熱水。聽說最上方兩側的金屬角落很容易斷掉,國內有不少人玩斷了,要小心使用才行。玩斷之後可以找鐵匠補接,有過成功案例。



把手把抬起,照片裡是第一次我只抬到水位的位置,照理說應該要抬到最高才對,因為會影響到壓力。PRESSO除了手推水的壓力,其實還會有一層空氣壓力,空氣比較好壓縮,也導致當手把全壓下去之後,下面可能咖啡都還沒出來,我不確定這樣是不是比較好,不過義式濃縮的工具幾乎都是如此,用空氣擠水,水再去擠咖啡粉的空隙然後流出來,沒有單純只用水去推擠的。



第一次萃取,都是黑黑的咖啡,幾乎沒有克立馬。



後續我為了測試該如何榨出最多的克立馬,我喝了好多杯濃縮咖啡,調整粗細、調整溫度、調整壓手把的快慢、調整粉量,看起來最有克立馬的就是上圖跟下圖這樣而已,其實相當意外,這跟Bialetti Brikka能出的克立馬差不多(Bialetti Brikka可能還有機會更多一些),完全不像影片中的阿豆仔大叔表演的那種樣子。



不過我知道原因,其實之前就看過網路上PRESSO的使用心得,主要是咖啡粉容器的出水孔差異,台灣代理的版本是雙孔的,出口商或代理商大概以為這樣可以做兩杯比較方便,有人用咖啡機單孔的容器手把替代,榨出的克立馬就多許多,可惜我手邊的單孔手把裝不進去,PRESSO的卡榫是兩個,我的另一個手把是三個的。順帶一提,影片中阿豆仔大叔的手把是無孔的,直接就是濾網直出,難怪這麼多克立馬,好羨慕啊,不知道有沒有可能把PRESSO手把下方直接切掉。

雖然克立馬不甚滿意,不過出來的濃縮味道還不賴,單喝濃縮比Bialetti Brikka好入口(還有Bialetti Brikka沖煮的變因很多,控制難度較高),未來應該會用PRESSO取代摩卡壺,或者兩者併用。(DUST,2013/01/31)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咖啡因」是怎麼噴出來的?

「咖啡因」的各種名字與其化學式(改自維基百科)。 我記得當初入門咖啡印象最深刻的第一件事,就是得知「深焙咖啡」的咖啡因,比「淺焙咖啡」的咖啡因來得少,也就是說,外面常見的義式咖啡機現煮的「義式濃縮咖啡(通常都用深焙的豆子,然後通常會被做成特調咖啡,拿鐵、瑪奇朵那類的)」,會比「美式咖啡」更容易讓人睡著。 這個概念很可能是每個人探究咖啡的第一個知識門檻,不過其實上面這段話所宣稱的內容,問題可能非常多。我們先不管實際上深、淺焙豆子到底哪個咖啡因比較重,應該先來談談「義式咖啡」跟「美式咖啡」到底是什麼意思? 「義式咖啡」比較標準的意思,是使用9大氣壓的義式咖啡機,並且以7克(g)重的極細粉末透過高壓熱水瞬間沖刷過去,逼出來的30毫升(c.c.、ml)咖啡液,以這個氣壓、咖啡粉跟水的比例(或者粉比例更多、氣壓更高皆可)煮出的濃縮咖啡,不管後面又加了牛奶或鮮奶油或糖(惟獨純水例外),都可以稱為義式咖啡。 再來,「美式咖啡」,所指有兩種可能,首先是用美式咖啡機煮出來的咖啡,美式咖啡機用的粉、水比例跟手沖的比例一樣,差不多是1克咖啡粉榨出10到18毫升的咖啡汁,7克就能做70到126毫升的咖啡,是濃縮量的2到4倍,這種美式使用中粗度的粉末慢慢萃取,也沒有額外加壓。另一種比較常見的美式咖啡則是用義式濃縮咖啡直接加熱水稀釋,通常是稀釋四到五倍。當然,因為萃取方式不同,這兩種美式咖啡即便好像「濃度一樣」,但其實味道差別很大。 好,那麼根據以上兩種名稱咖啡的實質意義,我們回來討論「咖啡因」。本文第一段所宣稱的內容其實模糊地指涉了兩個完全不同的看法:一、「深焙咖啡豆」的咖啡因含量,比「淺焙咖啡豆」來得少。二、「義式咖啡」的咖啡因含量,比「美式咖啡」來得少。差別在於,一是原料本身,二是製成咖啡後的結果。 咖啡的萃取變因? 一比較難先放著,我們先談二。「咖啡因」這個物質會因為沖煮過程的差異而產生萃取量的變化,咖啡因「微溶」於水,溶解度也會被溫度與時間影響,以下這個性質數據應該很清楚(網路的百科資料): 攝氏25度,每毫升水可溶解2.2毫克(mg)的咖啡因;攝氏80度,每毫升水可溶解180毫克的咖啡因;攝氏100度,每毫升水可溶解670毫克的咖啡因(「可溶解」的意思是,溶到無法再溶的上限,也就是飽和溶液狀態)。值得注意的是不同溫度溶解度的級距相當大(所以溫度

無產階級咖啡實驗與雜七雜八豆知識

從剛開始接觸咖啡知識的時候,我就一直有在思考,到底怎麼樣才能找到各種昂貴咖啡器材的替代品,或者有沒有自己DIY的方法?這個挑戰很有趣,而且必須奠基在對器材與沖煮技術的基本瞭解,才能夠有所權衡,什麼可以犧牲、什麼應該在替代器材上被重現。 這件事在過去不只是為了省錢,有時候還期待能有比正規器材更好的東西可以利用;打個比方,細口壺(手沖壺)在一些品牌都有強調壺口是多少釐米,試圖競爭的是越細越值得買的價值市場,這件事情不一定是對的,手沖有時候也會需要粗重一點的水流,過細反而是個障礙,而且手沖還有穩定性跟握把的手感的要求,不是細就好。 我有一段時間就在想細口的裝置或替代物,包含自己做轉接嘴、用鉗子把口徑壓更扁,以及尋找各式各樣的壺,我有找到一個小型醬油壺口徑非常小,比市面上的細口壺都小得多,而且很便宜,五金行賣35元而已,它確實可以出很細的水,但缺點是容量小,而且穩定度不佳(水柱很容易飄移)。 我們也試圖想用化學器材自製虹吸壺,不過這件事研究了老半天沒有著落,但是我們卻成功開發了冰滴裝置,可以迅速且大量地製造冰滴咖啡,而且至少有三種以上的設計構想是可以實現的。找時間我再分享製作方法。 有時候我覺得,咖啡沖煮器材確實樣樣昂貴,一般人想喝一杯全豆咖啡,乾脆買台便宜的咖啡機就好(三百左右就有),手工的咖啡器材花錢又耗時(當然有例外,只是外行人可能不熟悉不知道)。為了推廣「再窮,也要喝全豆咖啡」,我想了三種手沖替代品,結果都沒成功,不過會繼續努力。 第一個是茶濾網,因為吃水淺,而且孔隙小,要挖挖洞才流得動。洞不能太大,不然咖啡粉顆粒都會一起被沖下去。手沖常見的就是濾杯跟法蘭絨,濾杯需要使用濾紙,而且杯壁有溝槽可以透氣,而法蘭絨的絨布整個都可透水,這是跟這個茶濾網重要的機能上不同之處。 咖啡粉,照理說,一般人不會有「量匙」或「電子秤」或「量杯」這種這麼刁鑽的東西,那麼假設你有一包咖啡豆或咖啡粉(不是即溶咖啡粉喔,而是把豆子磨碎的咖啡粉),你要怎麼決定要放多少粉、沖多少水下去呢? 告訴你一個簡單的方法:隨便找個湯匙,給它平匙量咖啡豆(或粉,最好是粉,比較準,湯匙吃水深一點也比較好),一匙咖啡豆(或粉)就加六匙水,這僅限於中深焙咖啡豆(比較輕,咖啡沖煮是算重量的),而中深焙的也最常見,基本上不太用擔心手邊的是淺焙咖啡(如果你知道它是淺焙,那你就把水加

咖啡工作:兩個月以來的籌備報告

剛烘好的咖啡豆。 大概在今年父親節的時候,BUDU與我決定跟家人籌借資金,準備一起做手工咖啡;一個研究所沒畢業、一個大學沒畢業的兩個人,當完兵後,各自對自己所唸的科系出路相當不樂觀,不是想學非所用,而是要用也很難可以穩定地工作賺錢,甚至還比不上隨便打個零工像飛特族那樣過一輩子,這是尷尬的「教育—職業」綑綁的問題,也連帶到身處升學體系的盲從與輕狂,談起來非三言兩語,不談也罷。 我們本來想申請創業貸款,不過創貸的條件相當意想之外,除了輔導課程時數要求與企劃書審查,也要先創業之後才能貸款,這幾個環節看起來,應該都是借貸銀行為了確保創業貸款人以後真的有辦法創業成功並且還錢所作的要求,創貸並不是所謂的「支持有志創業者的第一桶金」,像我們這種身無分文的人是碰不來的。 虹吸壺與生態綠的公平貿易認證咖啡。 我跟BUDU都是咖啡門外漢,以前我可能比BUDU多碰過一點,高中時代因為宜蘭沒什麼咖啡館,往台北跑時動輒就會去星巴克,那時候跑咖啡館的心態其實相當中二(御宅族術語,意約為「幼稚」)又有意思,並不是愛喝咖啡,而是覺得去咖啡館可以得到一種滿足感,也許是文青的感覺、視線的感覺、品味的感覺那些,星巴克沒在打廣告,咖啡館的印象對我這代的年輕人而言,大致應不脫離愛情小說的敘述。 我在大學期間也買過二手的美式咖啡機,當兵的時候又買了虹吸壺,不過都是亂煮亂喝,咖啡豆不脫方便的頂好超市ucc系列跟便宜大包的西雅圖油膩膩豆,最好的豆子只買過東海的雨林咖啡,然後沖煮都隨便抓個印象的粉量、隨便攪一攪就喝掉了,什麼也不懂也沒動機鑽研,就只是想偶爾喝杯用煮的咖啡而已。 是的,我們打算做咖啡工作幾乎算是突發奇想,並不是因為有愛或怎麼樣,不過除了突發奇想,其實還有兩個影響深遠的背景原因,其之一是我希望可以把我想做的事結合在未來的職業裡頭,我無法接受自己的工作自己一點熱情也沒有,我在替代役的日子就是在做政府的行政協助活,送公文之餘我也大概知道公務員在幹什麼,我家人希望我去考個公職,正是因為這個經驗讓我相當堅決地拒絕。 加熱牛奶監控溫度打奶泡。 理解、思考社會公平正義的問題,是我想做的事之一,而因緣際會之下,我去過兩、三次台北生態綠咖啡館,知道「公平貿易咖啡」的故事,讓第三世界的咖啡農脫離咖啡期貨市場的價格掌控,得到較合理的報酬,我們市面上買得到的、幾乎所有的咖啡,都有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