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1月, 2012的文章

「咖啡因」是怎麼噴出來的?

「咖啡因」的各種名字與其化學式(改自維基百科)。 我記得當初入門咖啡印象最深刻的第一件事,就是得知「深焙咖啡」的咖啡因,比「淺焙咖啡」的咖啡因來得少,也就是說,外面常見的義式咖啡機現煮的「義式濃縮咖啡(通常都用深焙的豆子,然後通常會被做成特調咖啡,拿鐵、瑪奇朵那類的)」,會比「美式咖啡」更容易讓人睡著。 這個概念很可能是每個人探究咖啡的第一個知識門檻,不過其實上面這段話所宣稱的內容,問題可能非常多。我們先不管實際上深、淺焙豆子到底哪個咖啡因比較重,應該先來談談「義式咖啡」跟「美式咖啡」到底是什麼意思? 「義式咖啡」比較標準的意思,是使用9大氣壓的義式咖啡機,並且以7克(g)重的極細粉末透過高壓熱水瞬間沖刷過去,逼出來的30毫升(c.c.、ml)咖啡液,以這個氣壓、咖啡粉跟水的比例(或者粉比例更多、氣壓更高皆可)煮出的濃縮咖啡,不管後面又加了牛奶或鮮奶油或糖(惟獨純水例外),都可以稱為義式咖啡。 再來,「美式咖啡」,所指有兩種可能,首先是用美式咖啡機煮出來的咖啡,美式咖啡機用的粉、水比例跟手沖的比例一樣,差不多是1克咖啡粉榨出10到18毫升的咖啡汁,7克就能做70到126毫升的咖啡,是濃縮量的2到4倍,這種美式使用中粗度的粉末慢慢萃取,也沒有額外加壓。另一種比較常見的美式咖啡則是用義式濃縮咖啡直接加熱水稀釋,通常是稀釋四到五倍。當然,因為萃取方式不同,這兩種美式咖啡即便好像「濃度一樣」,但其實味道差別很大。 好,那麼根據以上兩種名稱咖啡的實質意義,我們回來討論「咖啡因」。本文第一段所宣稱的內容其實模糊地指涉了兩個完全不同的看法:一、「深焙咖啡豆」的咖啡因含量,比「淺焙咖啡豆」來得少。二、「義式咖啡」的咖啡因含量,比「美式咖啡」來得少。差別在於,一是原料本身,二是製成咖啡後的結果。 咖啡的萃取變因? 一比較難先放著,我們先談二。「咖啡因」這個物質會因為沖煮過程的差異而產生萃取量的變化,咖啡因「微溶」於水,溶解度也會被溫度與時間影響,以下這個性質數據應該很清楚(網路的百科資料): 攝氏25度,每毫升水可溶解2.2毫克(mg)的咖啡因;攝氏80度,每毫升水可溶解180毫克的咖啡因;攝氏100度,每毫升水可溶解670毫克的咖啡因(「可溶解」的意思是,溶到無法再溶的上限,也就是飽和溶液狀態)。值得注意的是不同溫度溶解度的級距相當大(所以溫度

在「公平貿易」的旗幟之下

我們設計的VIP卡面概念圖XD,不過大概不會真的做出來。 最簡單地說明什麼是「公平貿易」:  1、種植咖啡的農民可以吃得飽。  2、小孩子可以去上學。  3、生病了有錢看醫生。 ——楊儒門,於《來自咖啡產地的急件》裡的推薦文字。 你可能沒聽過或忘了八年前的楊儒門事件,我在這裡幫大家複習一下:2003年底至2004年底的扁政府時代,為期一年時間,楊儒門在台北公共場所放置了十七次爆裂物(有些是假炸彈,有些則是真炸彈),並且於炸彈上張貼:「 炸彈、勿按,一、不要進口稻米,二、政府要照顧人民 」。因為作案謹慎細心,所以這十七次都沒被警察緝獲,也沒讓任何人受傷。2004年底被逮捕後,於2006年初被判刑五年十個月入獄,並在2007年被陳水扁特赦釋放。炸彈內都放有白米,俗稱「白米炸彈客事件」。 這起事件的背景立基於台灣在2002年加入WTO,WTO要求台灣開放每年稻米免關稅進口144720公噸(1990年左右的國內稻米消費基數的8%),雖然看起來不算多,但確實影響了國內米價,而且耕地面積逐年快速下降,這其中也隱含著農民對政府每年在WTO的新談判、以及寬鬆放水的管制上的擔憂。楊儒門的白米炸彈訴求簡單明瞭,讓任何人都看得懂,而他對公平貿易的理解也一貫了這個特色。 你同樣能在近年的ECFA、TIFA、TPP等等這類用大寫表示的邪惡組織協定上看到類似的產業焦慮,國際間的自由貿易說穿了很難是依據平等互惠原則,強國的談判籌碼永遠都比較多而且侵略性較強,農產品的生產者,在這之中也不會是決定談判成敗的角色,生產者並不「自由」,而是隨著政策跟國際經濟侵略完全被擺弄。 「公平貿易」的敵人多半不是政府,而是投資客跟跨國企業,不過就結果來說跟上述情況很像:大部分的咖啡農在世界咖啡貿易體系裡沒有條件跟收購商談判價格,因為「咖啡價格」是在紐約期貨市場產生,這個大賭場的賭盤結果將直接決定了生產端農民的收入,收購商會根據該價格跟農民購買咖啡豆,如果你不賣,他們就找別人,而事實上你也不可能不賣,因為不賣就無法生存,這是唯一的收入來源。 這裡也許你會說:「他們可以換工作啊,人生充滿了自由跟選擇權。」咦?是嗎? 我們社會對窮人或弱勢通常都持著類似這樣的態度:他們需要我們捐款;或者少數抱有較多的敵意,認為:好手好腳不工作、面對工作跟課業不努力,只會懶惰、只懂玩,是自己造成的問